第二套人民币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龙泉收藏网 2012-02-01 06:59:45 浏览量:0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满目疮痍。尽管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早已消失,但由于解放前多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后遗症,国内的金融市场依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奈之下,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得不求助于“老大哥”苏联。

1953年9月底,装有成箱人民币的列车从莫斯科开出,前往满洲里。尽管货物品名写着“技术装备”,发货者是苏联木材公司,收货方为满洲里入口公司。但这一趟绝密押运还是牵动了很多人的心。苏方特别提醒:“希望中方多准备诚实可靠的接收人员、警卫人员以及搬运工人。但他们应严守秘密,不能讲出箱中所递为何物。”苏联代印是当时的权宜之计。然而,“老大哥”确实不负重托,按时将数十亿元印制精美的人民币交付给了中国。

钞票印上领袖肖像,理由大抵有两个:一是偶像崇拜的体现,其次是防伪打假的需要。比如,英镑上的女王像、美元上的总统像和卢布上的列宁像。于是,在第二套人民币设计时,专家小组又一次想到了毛泽东,但依旧未获通过。毛泽东说,一个人盖棺论定之前,进入钞票是不合适的。

3元券是人民币发行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因为在1至10这十个自然数中,3一般不作为币值使用。它的发行是源于一段敌我斗争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蒋不断利用空降和经由港澳台向中国境内散播假币,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为此,周恩来给驻苏大使张闻天发了一份电报:“为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决定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5元以上大票,但只发行1元券又嫌太小,故决定增发3元券,以资调剂。”不过,特殊的历史使命注定了3元券的短命。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3元券于1964年退出了流通领域。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以其设计精美、图色新颖而获得赞声一片,但很快出现了一个问题,正是这一问题使得第二套人民币不得不将1元券改版。

1955年7月,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仅四个月,红色1元券就出现严重变色、脱色现象,此事惊动了中南海。周恩来要求银行专家对红色1元券的物化性能进行鉴定,还指示公安机关尽快调查此案。后经鉴定,是油墨的连接性能影响了颜料在纸张上的附着力。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重新设计1元券。

鉴于红色钞票的可变性大,黑色则较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版1元券。对于改版后的颜色,有人认为中国人有尚红的习惯,群众容易接受红色。有人认为黑色利于钞票防伪。“我认为黑色好,主要理由是油墨耐磨。”陈云如是说。周总理也批示:“同意采用黑色。”从此,1元券变成了黑色。同值不同色的“红黑壹元”,是钞票界的一大奇观,虽称不上“空前”,但可以叫“绝后”了。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共有主辅币11种面额,13个品种,16种版别。第二套人民币钞票用纸大多由苏联代为抄制,共有3个品种的水印钞票纸,1角、2角,5角、1元、5元(1956年版一)券为空心五角星满版水印纸,2元、3元,5元券(1953年版和1956年版二)为实心五角星花纹混合满版水印纸,10元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固定水印纸。其中,5角券有空心五角星满版水印和无水印两种钞纸,1956年版深棕色5元券有空心五角星满版水印和实心五角星花纹混合满版水印两种水印。
所谓“实心五角星花纹混合满版水印”即现在市场上普遍俗称的“海鸥水印”,也称“梅花孕星水印”,是纸币内类似梅花的花纹内有一颗实心五角星满版水印图案,在纸币的边沿可见到不完整的梅花花瓣,极像随意勾勒出的海鸥图案,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海鸥水印”。

标签: